
看看新竹縣政府九次招商的拚勁,還忍心苛責?!

Q:台灣因地震、淹水及颱風等各項天災頻傳,被英國金融時報列為「全球資產風險」最高的國家,按該數據是根據天災指數所換算災害發生時資產的曝險金額,亦即當台灣出現六級以上大地震,曝險金額可能高達GDP的34%,換算約1377億美元。
另外,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更直指,「假設大地震造成台北上千棟大樓倒塌,那簡直就是直接滅國了!」這樣的表述,乍聽之下似乎有點危言聳聽,不過,居安思危,台灣都更進度緩慢,三九七萬戶的天文數字真不知該從何著手。另外,都更龜速,關鍵在於景氣與房價,為何中央官員老是指責地方政府「怠惰」?想請教莊教授,是否能由實際案例,來看都更之主要癥結?
A:根據住展雜誌調查資料顯示,近年都更案件確實有增加趨勢,由2012年193億元,2013年215億元,2014年254億元,2015年267.6億元,2016年則有較大的增幅為759.5億元,及至2017年更高達1067億元,突破千億元大關。顯然,中央對此數據難免會感到沾沾自喜,不過似乎沒考慮到此一數據係過去景氣好時一路整合下來的個案,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於事業計畫送出,但權利變換尚未完成,也都還沒走到選屋階段。
其次,面臨當前房市低迷的景氣,房價下跌普遍超過二成,要讓實施者與都更戶都能夠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同心協力推動都更,恐怕並非想像中容易。
都更面臨六大挑戰
現階段都市更新所面臨之諸多挑戰,可歸納為以下六點:
第一,當景氣衰退之際,實施者的營運風險也相對提高,其因在於唯恐所分得比例出售總金額不足以抵償造價而招致虧損。
第二,在客觀環境下,當大家在各自爭取分屋比例時,都更戶只想降低共同負擔比例以提高分屋比例,而忽略景氣衰退因素導致房價下跌,甚至餘屋滯銷後遺症所衍生之流動性風險,這也是當前都更意願逐漸退燒因素之一。
第三,目前空屋餘屋數量龐大,究竟2010年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空屋156萬戶還剩多少,另外,最近營建署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數據餘屋數量7.35萬戶等,這些數據能否在2020年再進行人口普查時予以釐清,也是提供都更推動相當重要之參考數據。
第四,當都會區精華地段舊屋都更後變成豪宅的持有稅驟增,也使得「窮得只剩下房子」的老年人,擔心付不出高額的稅負,要被迫搬離原本熟悉的生活圈,最後索性放棄參與都更。




